灰树花
名称:灰树花
拉丁名:Grifola frondosa
种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
别名:贝叶多孔菌、云蕈、栗子蘑、栗蘑、千佛菌等。
形态特征:子实体大或特大,肉质,有菌柄,多分枝,末端生扇形或匙形菌盖,重叠成丛,宽可达40~60cm。菌盖直径2~8cm,掌状、叶状,边缘波状,灰色至淡褐色,表面有细绒毛,干后硬,老后光滑,有放射状条纹,边缘薄,内卷。菌肉白色。
分布:灰树花于夏秋间生于栎、栲及其他阔叶树的树干及伐桩周围,导致木材腐朽。野生灰树花分布于日本、欧洲、北美和我国许多地区,黑龙江、吉林、河北、四川、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区都有过野生灰树花的报导。
成分:灰树花富含锌、钾、钙和锰等矿物质、多种维生素(B2、D2和烟酸)、纤维素和多种氨基酸。1980年代,人们发现灰树花的主要活性成分可以增强免疫系统,是一种多孔菌目中特有的成分——蛋白质链接的多糖化合物β-葡聚糖。
药理作用:灰树花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能使组织得到更多的氧和营养,从而能增加相应组织的活力和缓解体力疲劳能力【1】【2】,调和脾胃,安定神志【3】久食,轻身不老【4】补益强壮,益寿延年,用于体弱者的补养,人常服可益寿【5】,饮之目明、脑清、心静、肾坚【6】,提高机体免疫力【7】,抑制肿瘤【8】,降血糖、抗肝炎、抗HIV病毒【9】,抗辐射【10】。
【1】边杉,叶波平,奚涛,韩兆青,吴梧桐。灰树花多糖的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 2004, 11(1):60-63
【2】李怡彬,沈恒胜,汤葆莎,郑恒光,吴俐等。灰树花与白灰树花子实体蛋白质营养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22):71-76
【3】《神农本草经》
【4】《本草纲目》
【5】杨智孚,张峰。《补品补药与补益良方》
【6】《列子》
【7】李海花. 灰树花多糖的免疫作用实验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2):365-366.
【8】李小定, 吴谋成, 曾晓波,等. 灰树花多糖粗品与纯品的抗肿瘤作用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营养学报, 2003, 25(1):7-9.
【9】边杉, 叶波平, 奚涛,等. 灰树花多糖的研究进展[J]. 药物生物技术, 2004, 11(1):60-63.
【10】汪维云. 灰树花多糖的抗辐射作用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0(2):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