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院士团队包海鹰课题组发表桑黄(粗毛纤孔菌)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的包海鹰教授课题组在中药药理学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发表了题为“Anti-tumor effect of Inonotus hispidus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in H22 tumor-bearing mice and analysis its mechanism by untargeted metabonomic(粗毛纤孔菌石油醚提取物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的论文。在国际权威生物化学领域期刊《ACS omega》,发表了题为“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tabolic Compositions and Trace Elements of Inonotus hispidus Mushroom Grown on Five Different Tree Species(五种不同树种上生长的粗毛纤孔菌代谢成分及微量元素的比较分析)”的论文。
论文首次以血清代谢组学的角度探讨了桑黄抗肿瘤作用机制;首次对比分析了不同树种来源的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中代谢成分以及微量元素差异。
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 (Bull.: Fr.) P. Karst为传统中药,在我国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已有多年历史,经本课题组考证发现长在桑树上的粗毛纤孔菌为正品中药桑黄。本研究发现粗毛纤孔菌石油醚提取物(IPE)对H22荷瘤小鼠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活性主要是通过调节能量、氨基酸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表达来实现的;通过建立KEGG通路富集途径和代谢模型,为不同树种上生长的桑黄子实体的独特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科学依据。
文章链接:http://pubs.acs.org/journal/acsodf;www.elsevier.com/locate/jethpharm
来源:包海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