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菇”之路有多远?——香菇暨食用菌产业的“有”和“缺”
走近香菇暨食用菌产业,我们发现,将香菇定位于“国菇”的动议其实早在5年前就已在业内萌发,其中不仅饱含了食用菌业内人士对本行业的忠诚、热爱之情,也与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食用菌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和追捧的消费形势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带来的是香菇暨食用菌产业前行的步伐加快,食用菌消费量的与日俱增。但仅凭这些,似乎还不能过于乐观地认定香菇已坐上了“国菇”的席位,冷静、客观地分析产业实际,我们会发现香菇产业在走向“国菇”目标的路上,仍存在着多种的制约因素。“有什么”是它走向“国菇”之路的优势?又“缺什么”是影响它走向“国菇”之路的劣势?对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产业,我们能给出什么样的建议和思考?
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浙江庆元农民吴三公(吴昱)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当年发明的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剁花法)能在今天成为中国农民发家致富的有效工具;也许更令他想不到的是,香菇会在中国形成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使中国一举跃入世界食用菌大国之列!日本、台湾的食用菌学者和经营商每年都要来浙江庆元朝拜吴三公这位香菇始祖。以香菇为代表的中国菇业已经名声远扬。
据来自中国食用菌协会的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达3169.68万吨、产值2017.9亿元;其中,香菇产量达710.32万吨。成千上万的农民因种植香菇和其它各类食用菌而致富。与此同时,以现代科技为手段的工厂化食用菌产业也越发兴旺,形成了若干个年产值超亿元的食用菌生产企业。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令人欣喜的局面,食用菌产业内人士在日前于庆元召开的“中国香菇产业流通高峰论坛暨香菇产业年会”上再次发出呼吁:要树立香菇是“国菇”的理念,加大综合投入和科技研发,以使我国从香菇产业大国迈向香菇产业强国,让香菇这一古老的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焕发新的生机。
产业形势喜人,发展方向明确,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走近香菇暨食用菌产业,我们发现,将香菇定位于“国菇”的动议其实早在5年前就已在业内萌发,其中不仅饱含了食用菌业内人士对本行业的忠诚、热爱之情,也与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食用菌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和追捧的消费形势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带来的是香菇暨食用菌产业前行的步伐加快,食用菌消费量的与日俱增。但仅凭这些,似乎还不能过于乐观地认定香菇已坐上了“国菇”的席位,冷静、客观地分析产业实际,我们会发现香菇产业在走向“国菇”目标的路上,仍存在着多种的制约因素。“国菇”之路有多远?需要业内外人士共同予以关注。
在探讨香菇产业“国菇”之路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对当下中国的香菇暨食用菌产业做一次相对的深度观察和分析,看看“有什么”是它走向“国菇”之路的优势?又“缺什么”是影响它走向“国菇”之路的劣势?对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产业,我们能给出什么样的建议和思考?
观察发现,“有精品、缺名牌”是香菇暨食用菌产业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国菇”之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这同时也是我国整个农产品产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以香菇为例,随着科技的日益推广和普及,香菇种植早已不是难题,大江南北、山区平原,都早已破解了香菇种植的难题,各地都数量不等地拥有自己的香菇产品。其中,既不乏“庆元香菇”“西峡香菇”“平泉香菇”“随州香菇”等得益于天然地理环境优势而具有一定品质保证的传统优质品种,又不乏工厂化规模种植的各类新品,可谓菇出八方、精品众多。但市场上,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特别是名牌产品屈指可数,更多的还是一些类似“庆元香菇”“西峡”这一属于公共品牌、原产地品牌的产品,即便有一些经过若干年打造在市场上拥有较大份额的品牌,也更多的是墙内开花,没有香到墙外,即在香菇业内负有盛名,市场销售却不是以品牌取胜,更缺乏大众的消费认知。而一个缺少了品牌、名牌的产业显然是不够强大的,自然也就和“国菇”有了较远的距离。也正出于这一背景,在此次“香菇产业年会”上,有关专家关于香菇产业要“瞄准消费需求,用心打造品牌”的建议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
进一步观察,我们会发现“有市场、缺营销”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香菇暨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也成为“国菇”之路的第二个拦路虎。“有市场”是指香菇暨食用菌类产品早已成为人们健康饮食的主要食材,产销量逐年攀升,面对这巨大的消费需求,“好货不愁卖”的观念也悄然使得业内更多地固守于传统的批发、零售等销售模式,而缺少了营销手段的创新。中国食用菌协会的统计分析显示,目前我国食用菌的主要流通、销售模式仍是按照“产地收购——产地市场集散——销地市场批发——城乡商贩零售”的路径进行现货交易,处于原始的市场交换和基础流通状态。订单销售、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模式和网上交易、代理交易、竞价拍卖等现代化流通销手手段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营销形式上,创新和多样化也欠缺。略举一例,同是大众喜爱的消费品,茶叶、水果近年来以专卖店的形式在市场上左冲右突,不断取得营销成果,而反观食用菌产业,似乎很少能看到类似的专卖店、体验店,最多的情况是在一些地方农副土特产品的专卖店里,设有食用菌的专柜。原本是主角的身份,却偏要委屈地做一个配角,个中原因,恐怕食用菌业内人士也无法说清楚。
“国菇”之路的第三只拦路虎是“有产品、缺商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我国香菇暨食用菌产业拥有巨大的产业规模,品种多、门类全,除有传统的香菇、平菇等品种外,近年来通过科技手段,还不断有新的产品种类问世。更为娇人的是,新、老品种都受到市场的追捧,这无疑给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面对这样一个“繁花似锦”的局面,业内却少了一份对产品价值进一步挖掘、提升的勇气和魄力,更多的还是就产品卖产品,货分干、鲜,价分高、低,此外的卖点无非就是外观、成色,都属于“原生态销售”,对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利用力度不大。缺少深加工这一环节,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不仅不能更大地提升原产品的经济价值。同时,在产量大幅度提升之后,“多了多”所带来的“农周期”潜在危机也无法避免。因此,如何将产品有效地转化为商品,最大程度地延伸产业链,是香菇暨食用菌行业所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紧迫课题。
有鉴于此,业内人士指出,在走向“国菇”目标的进程中,香菇暨食用菌产业还有以下功课不可或缺。
一是要在现有品种丰富、原产地品牌已有较大影响力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产品专有品牌,在专有品牌的基础上,高标准打造一批产品名牌。需要注意的是,品牌的保证是产品的品质,也是产品的数量。没有品质,品牌缺少吸引力,就没有优势;而没有数量作保证的品牌,生命力也是短暂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打造优质产品品牌的同时,还要努力打造产业的知名服务品牌,建立适应消费需求的、具有食用菌产业特殊价值的服务规范、服务标准、服务体系,形成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的融合发展。
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营销模式,在当前这个互联网时代,引入电子商务、品牌连锁、特许加盟专卖等现代营销手段自是题中之义。同时,要特别注重开发和推广食用菌文化,用文化造势,引导消费者更广泛地认同和接受食用食用菌产品。在进一步传播食用菌的保健、养身功能的同时,发掘食用菌的文化内涵,以食用菌文化的传播,来拉动食用菌的消费。规划、设计一些基于食用菌文化背景上的乡村旅游、工厂考察等综合消费项目,在普及、推广食用菌文化的同时,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茶文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食用菌产业借鉴。
三是在传统常规产品的基础上,以科技为手段,以创新为动力,加速推进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开发与消费者需求同步的各类新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习惯的消费需求。区别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开发时尚型、个性化、风味百态的保健商品、休闲商品及相关食用菌文化商品,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升。人们注意到,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内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所觉悟、有所探索,市场上也不乏可见一些源于香菇等菌类产品的速食品、保健品,但无论是其产量还是质量、种类都还不尽如人意,市场份额还远远不够,应着力提档加速,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获取产业的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