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集团(tyc9728-VIP)官网-Make It Possible



杨祝良:探寻“毒蘑菇”的世界

发布时间:2018-01-02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云南一些偏远山区和半山区不断发生神秘的“不明原因猝死”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继组织人员对此展开调查,却始终对没有找到诱发死因的“真凶”。

图片关键词

丛生垂暮菇 Hypholoma fasciculare (Huds.) P. Kumm.(有毒)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杨祝良研究员所在的课题组与中国疾控中心的合作研究下,2010年,研究团队从一种看似无毒的小白菌中发现了毒性成分:新的非蛋白质氨基酸。经动物实验初步证明,该菌正是三十多年来导致云南部分地区群众不明原因猝死的元凶。

经过多次采样、毒性测试等实验研究,最终杨祝良及课题组利用一种色谱技术分离鉴定出了新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和专家们平时接触的26种氨基酸完全不同。杨祝良等人开始从形态和分子的角度对此进行继续分析,发现这是从未记载于任何文献的新种。

随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对其进行干预,印刷了大量宣传册,并动员其防控体系力量及时警告人们不要食用该菌,干预见到了明显效果。

图片关键词

橘黄裸伞Gymnopilus spectabilis (Fr.) Singer(有毒)

事实上,除了毒沟褶菌,我国还存在着成百上千无法用肉眼或其他感官辨别是否有毒的野生蘑菇。“毒蘑菇”科普宣传教育势在必行。杨祝良介绍,在开展科普活动的过程中,大家逐渐意识到,在用专业语言去介绍毒蘑菇知识的时候,老百姓是不太容易去接受的,因此他觉得,应该去用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语言科普这个方面的知识。

为了让大家远离毒蘑菇,向来只是撰写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杨祝良,开始把自己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整理成宣传册,以便于大众理解及加强传播。杨祝良说,科普内容里涉及到很多的毒蘑菇,但是真正的大家要记住它的话很难,所以杨祝良等人总结了一句顺口溜——如果这个蘑菇同时具有“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这三个特征,就不要吃,因为这些蘑菇当中很可能就是些剧毒的蘑菇。

图片关键词

鹅膏(毒蝇鹅膏 蛤蟆菌)Amanita muscaria (L: Fr.) Lam.(有毒)

在中国,毒蘑菇物种繁丰,每年导致众多中毒事件,其中罪魁祸首当属剧毒鹅膏。在误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件中,高达90%都是因为误食剧毒鹅膏所引起的。

在欧洲和北美洲,人们对剧毒鹅膏认识相对较为深入,但在东亚,对剧毒鹅膏却知之甚少。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及其研究团队基于五个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结合形态特点和生态特征,对中国剧毒鹅膏的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式样进行了系统研究。近日,他们的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了国际主流真菌学学术期刊Mycologia上。

在预防毒蘑菇的科普宣传中,杨祝良身体力行,与同事合作出版了《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和《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等图书,更借助电视、广播、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向民众普及毒蘑菇识别和中毒预防知识。

在三十多年的真菌学研究中,“蘑菇先生”杨祝良深刻意识到,只有亲自到野外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研究分析,才能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这不仅源于他对科研、对自身从事专业的热爱,更源于对家乡老百姓乃至社会大众身体健康的关注关心。除了预防毒蘑菇,一向主张学以致用的杨祝良更积极推动野生菌产业的发展。

他说,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来说的话,主要是认识云南的野生食用菌到底是什么,云南的野生资源到底有哪些,它的隐藏量有多少,它的开发潜力怎么样。

多年的研究积淀,使杨祝良对鹅膏科、牛肝菌科及蘑菇科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及物种演化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有所突破。2015年,他出版了《中国鹅膏科真菌图志》,是对我国食用鹅膏和剧毒鹅膏的总结。杨祝良说,在蘑菇世界中,其实有很多蘑菇都是的新的物种,即在科学上从来没有在文献记载的,他们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对每个新物种进行命名。

菌类生存在地球上已经有4亿年的历史了。在长时间的演变进化中,菌类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除了土壤,堆积的落叶下、腐烂的树木中,它们藏身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来源||新华网

Awesome Image
0513-85960100
0513-85327666
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
开发区中央路 68—A号
alphay@alphay.com
chenhui@alphay.com
FOLLOW US:

版权所有 2021 太阳成集团tyc9728  苏ICP备10215476号

本网站所有产品的创意策划及内容的审核发布均由江苏星天下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全权负责。

本网站产品图片或内容仅供参考,请以产品实物为准。

网站首页
产品介绍
综合新闻
灵芝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