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院士”李玉
李玉
· 李玉院士与柞水:习近平总书记夸赞的“小木耳”是李玉院士团队培育的玉木耳
· 院士眼里的“小蘑菇,大产业”:全国食用菌年产4000万吨,比吉林省全年粮食产量还高
· 院士的“蘑菇哲学”:食用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
· 李玉院士的“蘑菇情怀”:我实际上就是一个农民,是一个菇农,是一个种蘑菇的现代人。
人物背景:
李玉,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席科学家,国家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国家教学名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室主任。长期致力于菌物科学与工程产业化研究,40多年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和兴农第一线,人送雅号“蘑菇院士”。
2020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考察调研。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习近平看着当地黑木耳、玉木耳喜获丰收,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硬核作用,对柞水木耳给予了高度评价:“小木耳,大产业!”这位史上“最强带货员”的六个字,令“柞水木耳”成为新晋网红,电商平台当天上架的8万多包、12.2吨柞水木耳,瞬间售罄;也令李玉院士和他率领的食用菌科研团队迅速走进了大众视野。
总书记到柞水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接着5月30日之前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又给我们25个人回信。我们确实都很受感动,我们从业的这帮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学生,还是企业家,都感到真是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说这个字不是柞(zuò)木吗?怎么念zhà呢?他们说我们当地就是念zhà,说的就是柞树,作地名来讲,就应该是zhà水。所以我去了之后,和当地的老太太在一块唠嗑,她们说我们就知道“柞(zhà)耳”,柞木上可以生产黑木耳,就是老百姓都懂这个事情。
这次总书记去看的那个场景里头,有一个晾晒的棚子,后头雪白雪白的木耳,那不是黑木耳,那是我们的玉木耳,他手里拿着一个罐,说小木耳大产业,那个就是我们做的玉木耳的脆片,就是直接打开就可以吃的,既食食品。
中国的食用菌产业1978年是5.7万吨,到了2018年就已经近4000万吨,这叫700倍呀,涨幅。中国目前有蘑菇大概是九万多吧,实际上真正商业化栽培的六七十种,大规模栽培的二三十种,常见的也就那么十几种。
食用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这种“五不争”的特点,应该是上天赋予蘑菇这个产业的本色。
《礼记·内则》里有个记载,当时国王吃的三十多种珍稀食品里头就有“芝”和“栭”,“燕食所加庶羞有芝栭”,所以当时这是国王吃的东西,那一般老百姓还吃不着呢。山珍海味,现在已经进入了大众的餐桌。
我提出来的一个理念就是资源优先,必须要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来发展这个事情。我建的第一个院士工作站,在(浙江)庆元那个,已经作为世界的文化遗产申报了,而且做了一个大的博物馆,叫香菇博物馆,就是把当地栽培香菇一千来年的历史变成一种文化。
哎呀我看着别人喜欢吃蘑菇,琢磨蘑菇怎么做特别高兴,我就总结,给学生讲,这叫一种“蘑菇情结”,就是你真得和蘑菇交上朋友,你得爱它,你得喜欢它。
人生太短了,你发两篇论文算啥呀,你得指导这个产业往前发展,所以我在农大当校长的时候我提出来的口号就是叫“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到现在一直在遵循这个口号。
中国还有这么多处在贫困线上的,今年总理答记者问,我还真不知道这个数,一千块钱收入的还占了好几亿——我的天呐,咋整这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李玉院士的“蘑菇哲学”:
一年到头我得有260到280天在外头跑,就全是连上的,你像中国的名山大川我基本上都去过,像云南、贵州、祁连山呐,长白山基本上每年都去一次。走到大自然中去呀,感觉真就不一样,和自然对话,和野生生物对话。
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的,最初最多对蘑菇的思考是对人生,对哲学的思考。早上出来在林子里头,没等到欣赏到它呢,晚上就化了,朝晖之间。人生也是,如此的迅速,确实要坚持,要执着,要抓紧才能出东西。
说我是科学家算是高看我了是吧,我实际上就是一个农民,是一个菇农,是一个种蘑菇的现代人。能把蘑菇种出来,让大伙都吃上好蘑菇,这种情怀,这种追求,这种价值,都在这里面。
来源|吉林新闻综合广播